相较于媒体对于「人民艺术(剧作)家」李国修辞世的大量报导,四月份骤逝的92岁苗栗县苑里镇国宝级音乐大师郭芝苑的新闻相对冷清许多。李国修坚信『LocalisGlobal』(本土化即国际化),每个作品均传达对台湾土地的爱,这也正是台湾史上作曲领域最宽广的音乐家郭芝苑毕生的理念!虽然在文化浅碟的台湾,郭老作品并不广为人知,然而音乐界对于这位「台湾现代民族音乐之父」却是崇敬备至,近期先后在北艺大、苗栗县举办纪念音乐会,均获得热烈廻响。
可惜本土古典音乐作品向来不受国内重视,马政府执政五年来尤为严重。日前苑里镇地方人士提案将郭老住处的为公路改称「芝苑路」,却遭住户以改名牵涉身分证件、权状、门牌等更改,耗费成本与社会资源而否决。相较于苗栗县内道路几乎都以政治人物命名(如中正、中山、国华、豆北)而无艺文人士,以及台北市部分里邻为了加持房价而热中更改路名的新闻,令人无限感慨。文化、传承、观光的无价资产竟然被低估至此,呈现台湾文化底蕴的浅薄,也显示郭老的成就并未被居民真切的认识!在台湾百年音乐史的第一代作曲家之中,作品质量俱丰、类型多元者,除了对台湾仅为间接影响的江文也之外,便属郭芝苑为台湾乐坛最重要拓荒者。郭老曾于日治时期赴日攻读音乐,历尽战争及政权更迭,深刻感受到身为台湾人的悲哀。拜国民党封锁政策、独裁统治之赐,战后台湾有二十年是「文化沙漠,无乐之邦」。
在恶劣的文化环境下,他靠着自学掌握现代音乐的趋向,甚至45岁再度留学日本精进作曲理论。因不谙北京话而无法在大学任教,毫无党政关係的他幸运获得省立交响乐团团长史惟亮先生慧眼延揽为驻团作曲家,创作出富含民族风格的多首经典,在国际屡获肯定。郭老自豪无权无势的「在野」作曲家绝不会输给在朝的,然而毕竟不在主流音乐舞台,作品演出受限,常自嘲为「失声的一代」。
直到九○年代本土文化复兴,白髮苍苍的郭老终于获得迟来的掌声,获奖不断。然而即使年届八、九十高龄,郭老仍旧辛勤工作,致力于整理与改编旧作,创作台语歌谣、童谣,指导排练、演出等,奉献音乐界至死方休。由钢琴家叶绿娜演奏、製作并荣获今年传统暨艺术类金曲奖的「在野的红蔷薇:郭芝苑钢琴独奏曲集」CD是大师献给台湾最后的献礼,从台湾传统曲调吸取养分,用西方现代作曲技巧谱出本土的精湛乐章,不仅学界与古典乐坛如获至宝,其他例如剧场界在寻找配乐时,也有全新的选择,不需一味向外国音乐取经。
音乐之父巴赫(Bach)在死后被埋没长达79年才被孟德尔颂发掘并指挥演出其作品,而惊豔全世界。不让郭芝苑大师遗留给台湾的丰厚文化资产被埋没,是这一代台湾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使命!目前将郭芝苑故居成立纪念馆供后人缅怀,及设立纪念公园的计画都由热心人士推动中。
而关于意义更为深远的「芝苑路」,在先进国家均将代表性作曲家作为国家重要资产并採用为路名、地名的国际趋势下,呼吁为公路居民能儘速重新评估(也可採双路名挂牌方式,例如郑南榕基金会所在地的「自由巷」)。否则在人文荟萃的苑里镇,其他路段居民也曾传出有意争取,盼望早日见到具体行动,使得「芝苑路」得以儘快实现,让世世代代的苑里人(与台湾人)能以拥有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为荣!
世界上最着名的吻,恐怕就是这张《胜利之吻》了。这张照片,由着名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在,纽约
旧金山中文电视台12月17日纪念71年前美国废除了《排华法案》,播放特别制作的专题新闻片,片中出现国
本澳71所学校今日开学,当局预料路面交通拥堵。(资料图片)马超雄承认电单车锁辘个案有上升,主要原因是
79岁华裔乐龄男子在驾驶期间,因血压偏低引起不适,蛇行撞及其他轿车和多次擦撞分界堤,情况险象环生!这
看到记者又开始拍谢贤和他的小女友Coco我顿时以为自己穿越了。因为故事跟前几年完全一模一样,陪逛街,
由「战神」黄国昌踢爆,国安局走私香菸弊案持续延烧!负责总统维安工作的少校警卫官吴宗宪、张恒嘉等十名军